Search

大武山99種看見(57)
這一天,老貓帶大武山下的鄉下人,我,來到河邊,從青青河畔草的角度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大武山99種看見(57)
這一天,老貓帶大武山下的鄉下人,我,來到河邊,從青青河畔草的角度看台北這個比較大的小鎮。

22歲爬主峰高3492米的大霸尖山時,我就知道,在大霸尖山南方不遠處有兩個高峰,3524米高的品田山、3438米高的布秀蘭山,兩個高峰之間流下的山泉,蜿蜒北走,越走越寬,最後匯入大海,這就是淡水河。

後來鄉下人來到台北,發現台北竟是個沒有「河流感」的都市。人們的市民意識裡、日常生活裡、美感經驗裡、浪漫情懷裡、黎明初醒的夢裡,沒有河流。

水利專家李鴻源和工程專家歐晉德讓我明白了原因。

為了防水,158公里長的淡水河,建了150公里的堤防、47公里的護岸。

而且,防水意識超出一切,大台北防洪用的是200年頻率洪水作為設計保護基準,預測最大洪水量是2.5萬秒立方公尺。黃河的200年頻率不過2.3萬秒立方公尺,相對之下迷你的淡水河用的防洪基數比黃河的洪水量還大。

台北市區範圍裡,到2015年護岸長度已經建了6.5公里,有些堤防高達7公尺。

台北不是河流城市,是高牆圍城。人根本就看不見河,怎麼會夢見河水的光影流動呢?

1987年琳恩颱風在台北的累積雨量超過800毫米,人們驚嚇。1996年賀伯颱風兩天就下了1840毫米;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,三天內超過3,000毫米的累積雨量。

氣候變遷,雨量的未來更深不可測。河岸的牆,可以一直、一直、一直加高上去嗎?

我們把原來需要吞吐呼吸的土地,都拿來用房子壓住了,那沒法呼吸的土地,被迫以洪水暴衝的方式呼吸,然後我們就建越來越長的堤防、越來越高的護岸⋯⋯哎,這暫時美麗的青青河畔草,怎麼這麼讓人不安呢⋯⋯

#大武山下龍應台

(攝影:陳世斌)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這裏大家和龍應台共享訊息、發現和想法。但是與主題無關或不理性的言論,請容版主保留移除的權利。謝謝。
View all posts